查看原文
其他

专注力:教师自我精进的全部秘密 | 张祖庆

张祖庆 祖庆说 2021-10-25


温馨提示:此文约5000字,读完大约需要10分钟。不妨先点开音乐,边听边慢慢读。



常有年轻教师问:张老师,请问,教师成长有什么秘密?


我的回答,常常只有两个字:专注。


问的人一脸茫然,我呢,解释起来,挺费劲,不如写篇文章,系统回应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


专注成就一个人的事业,这样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


大雕塑家罗丹为了修改自己的雕塑新作,忘了朋友来访。


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,为了弄清皇冠是否纯金,洗澡时发现池水溢出盆外,产生顿悟,发疯般地冲出浴室,赤身露体街上狂奔。


科学家牛顿,痴迷科学研究,煮蛋时,错把手表扔进锅里。


书法家王羲之,练字入迷,吃饭时把墨汁当蒜泥蘸着吃。


爱因斯坦,研究入迷,新婚之夜,忘记陪同新娘吃饭。


巴尔扎克,写小说入迷,对朋友叫嚷:“你,你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!”


数学家陈景润走路时撞到树上,对着树连说:“对不起,对不起!”


……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


也许,你会说,这些都是名人,离我太远。


好,举个凡人的例子。


有个教师叫杨巧云——对不起,她太默默无闻了,以至于我都记不清是不是这个名字。有一年,黑龙江省举行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大赛,前10名中,居然有5名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杨巧云老师的班级。省市教研员没和杨老师打招呼,直接杀到她班级听课。课很一般,不是一般的一般。教研员问杨老师,为什么你的学生教得这么好?


杨老师回答,没有什么,就是坚持五年做了两件事:每天和学生一起看书半小时,每天和学生一起写日记。


杨老师的语文教学,没有惊天动地,并不轰轰烈烈。但她做到了专注——专注于大量阅读和大量写作,于是,岁月给了她最好的答案。


朴朴实实的杨老师,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今人在海量信息冲击下的浮躁与喧嚣。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,各类信息扑面而来,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,让专注成为了奢侈品。


今天的年轻教师,不再像信息闭塞时代,几本杂志,就是唯一的学习资源。当下,老师们学习的渠道,可谓五花八门。微信公众号、杂志、网站、QQ群、微信群;各种各样的培训班、研习营,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。于是,一批“听课族”应运而生。他们,仿佛是为听课而生的,凡大型观摩会,必有他们的声影。有的,是追品牌活动而去;有的,是追男神女神而去。这些勤奋好学的老师,不但双休日赶场,晚上,也常常赶场,各类网络教研,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。


这年头,爱学习的老师不多了,必须为他们点赞!


但是,问题也恰恰在于,资讯太多,选择太多,偶像太多,可依赖的东西太多,反而破坏了人的主体能动性,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。每一条外部飘来的信息,每一点外部环境的干扰,都像是一个强行插入的休止符,让手中的工作戛然而止,让脑中的思考忽然停顿,让心中的梦想永远是梦想。


这,是患了典型的“多动症”。一代教师患上“多动症”,是很可怕的一件事。

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3


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,有“草地之王”的美称,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。在最初的半年里,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,只有一寸高,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。那段时间,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,长得都要比它旺盛,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“草地之王”!


半年后,在雨水到来之际,尖毛草像是被施了魔法,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,三五天时间,它便会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。


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,发现: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,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往下扎根。在往上长之前,尖毛草可以把根扎往大地深处28米!


根深才能叶茂!专注于往下扎根,才有雨水充沛之际的突然长高。


尖毛草生长的全部秘密,就在于“专注力”。


植物如此,动物如此,人亦如此。唯有专注,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


考察很多名师的成长经历,无一不是从专注阅读开始的。


我的朋友干国祥先生(江湖人称干干),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介山野村夫,不是什么名师。在我看来,他的学问造诣,当下鲜有几位名师与他比肩。


14年前,他曾化名“血刀门下”,与“诗意语文”一众门人就《一夜的工作》等课,“舌战群儒”。“诗意语文”掌门人崧舟先生彼时一度猜测“血刀门下”,乃上海滩黄玉峰先生。崧舟连连称赞,“血刀”武功了得,哲学、现象学、人类学等学问博大精深。


能让崧舟先生赞佩的人,不多。


14年过去了,昔日“血刀”,今日干干,在干什么?


痴心不改办学,专心致志读书。


说来惭愧,十几年前,他开列的书单,很多我闻所未闻、见所未见。


而现在,他读的很多书,我更是不敢轻易翻开。我只能在他的微信里,看着他衣袂飘飘的背影。


近日,应好友雪野兄之约,为他的童诗专场,打了一次酱油。


那日,干干赫然坐在台下。说实话,我很是忐忑。一来,对儿童诗,我没有什么特别研究;二来,台下坐着古诗词和现代诗皆精通的干兄。我装做镇定,“我打酱油我怕谁”地上了一课。课毕,我坐于干兄边上,向他讨教。干兄先是对我的课做了肯定(不知道是不是礼节性的),然后,貌似轻描淡写地说了几个细节。我心头一惊!这几个细节,恰是至关重要(关于此课,改日详述)。


后来,干兄听完所有童诗课,做了即兴的点评。我没有听到,但从雪野兄请人整理的文字中,更是惊叹:字字珠玑,识见独特。


干兄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功力?无他,唯读书专注耳。


十年前,好友金铭兄有幸跟干兄在扬州宝应挂职,每周跟着干兄,做批注式阅读。金铭告诉我,这种阅读,几乎是逐字逐句细读。干兄这样深入地读了几百部经典名著,这些名著,都化为了他的血肉和精魂。


专注,带给他深厚的功力。而这份专注,来自于干兄的定力。


雪野兄的活动结束后,他发布了一条“隐居”的消息。今后,至少五年时间,他将不再出没“江湖”——一般情况下,我们见不到他讲课的身影了。他去干嘛了?完善他的“全人之美”4.0版本的课程。除此,我想,他大概埋头读书去了。


可怕的干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5


干兄的读书姿态,让我想起了朱光潜先生在《谈读书》一文中说的话——


“读书并不在多,最重要的是选得精,读得彻底。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,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;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,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。……先博学而后守约,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。


“有些人读书,全凭自己的兴趣。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,用全副精力去读它;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,仍是如此办,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。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……”


朱光潜先生说的“打游击”的阅读,大抵就是目前很多年轻教师的现状(貌似我好像也不够专注)。我想,教师的专注力修炼,当从专注读书开始。


不少老师,是以读了多少本书为目标的。这种阅读,患有严重的“阅读焦虑症”。每每看到微信朋友圈朋友们晒的书,是自己从来没有听说的,便觉自己若再不读,就会“奥特”,于是跟着别人,一本又一本地读。其实,这哪是读书!这是小猴子下山!貌似读了很多书,实际上,是读给别人看的,自己,并没有真正读进去。


读书,要读生命之书,读伯乐之书,读能击中自己,提升自己的书。这样的书,深读几部,比泛读几百部要有价值。


学者袁袤翔先生曾经把“神游——神交——神合”当作阅读的“三境”。


他说:“神游: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,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。‘神游’仅是阅读的浅层,‘神交’则是阅读的另一番境界。这是精神和精神的对话,你的精神和作者的精神就像两个忘年的好友,一见如故,无拘无束,陶然沉醉,乐而忘返。‘神交’的累积和升华,可能会让你达到‘神合’的境界。如果‘神交’还是‘你和他’的话,‘神合’就会变成‘你就是他’了。如果是这样,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臻于阅读的至境。”


什么时候,不跟着别人读书了,而是按着自己的节奏,读几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,读着读着,也许就由“神游”抵达了“神合”。


试想,如果我们与几十部乃至几百部经典文本“神合”了,也许,那时的武功,就渐臻新的境界了。

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6


不光读书需要专注力,听课,更需要专注力。


关于听课,我曾在《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,依然上不好公开课(点击阅读)》一文,有这样的论述——


“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理念,一万个老师有一万种风格。不停地听公开课,就如尽享饕餮大餐,却无暇研究烹饪之道。容不得你细细回味,下一道大餐扑面而来。


“所以,听太多的课,反而会阻碍你的专业水平发展。


“尤其是进入成熟期或者风格形成期的教师,绝不可烂听课。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,细细地听,一遍一遍地听,从模仿开始,慢慢走向创造。


“这,才是听课之道。听得多,不如听得对;听得对,不如听得专。


……


“听课之道,其实和传统的学徒跟师傅学艺差不多,专注于一个或几个师傅,把基础打实了,慢慢地,方可‘转益多师’。切不可基础未夯实,就想‘博采众长’。”


江西鹰潭有个潘非凡老师,被当地人誉为“小管建刚”——其实,潘非凡老师都已经做外公了。他在专业成长的路子上,认定管建刚老师的路子,是最适合他走的。于是,他跟着管建刚,从班级作文周报开始,创造性地搞自己的作文革命,做得有板有眼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


一年前,非凡兄出了本专著,寄给我,我很受启发。


此后,我常常在一些场合遇见他——其实,这个场合必定有管建刚在。非凡兄总是对我说:“尽管,管大的不少报告,有些,我都能背出来了,但每次听,每次都有新的收获。他的教育思想,不断地在更新,我也在不断地汲取。”


潘非凡老师,是有专注力的。他知道中国小语界,优秀的老师很多,但唯有管建刚这一款适合自己,于是,他选择了像管建刚一样去奋斗,去创造。他,慢慢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。


这,就是专注的力量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7

这些年,从课堂走向课程的理念,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,不少老师从研究一节又一节的公开课课,转向了建设自己的课程。


这,是好事。


但是,我们也看到,很多老师,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案例,患上了选择综合症,不知道自己往哪条路走。电影课程、创意写作、小古文、对课、吟诵、群文阅读、整本书阅读……都觉得好,都想学,结果,什么都学不好。


满盘珍馐,照单全收,肯定不妥。选择自己最需要的食物,方能保持营养结构的合理。否则,营养过剩。


我的朋友钱锋,是典型的很有专注力的人。他是个文艺青年,喜欢音乐,喜欢电影,喜欢旅游,喜欢写作。他的天涯博客《老伯牙》,我至今以为是一座金矿。他也是个公开课高手,当年的《秋天的怀念》,至今让很多浙江老师怀念,《伯牙绝弦》一课,被崧舟先生誉为“绝了”!


钱锋在本可以评特级的那会儿,离开杭州,开始了他的“万物启蒙”之旅。近七八年来,他把所有心血与智慧,都熔铸在“万物启蒙”课程上了。而今,这门课程,越来越彰显它的旺盛生命力,散发独特光芒,得到国内甚至国际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同。


钱锋的成功,在于他的专注力。


我的朋友管建刚,是个特别有专注力的人。他只专注于他的作文教学研究,即便后来的“指向写作的阅读”,也是将“学习表达”放在核心。从“作文周报——作文讲评——后作文教学”一路走来,管建刚走的,是属于自己的路。


心无旁骛,一心向前,于是,路越走越远,越走越宽。


貌似“窄门”,实则通途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8


专注力,说白了,就是“安静的力量”。


哲学家唐君毅在《人生体验之续编》说过“有些东西,我们要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;有些世界或中国之名人,我不必求认识;有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聚会,我不必去参加;有些哗众取宠的讲演,我不必听;有些浮游无据的文章,我不必看。人必有所不为,而后可以有所为。”


儒家亦认为“静能生慧”;《昭德新编》说:“水静极则形象明,心静极则智慧生。”


佛家语:"灵台清静,静能生慧,慧能生智。”


道家也说 "静能生定,定能生慧 。"


总之,儒家、佛家、道家都认为,“静能生慧”,“静能开悟”,“静能正道”。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――“闻慧、思慧、修慧”,最关键的是修慧。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。戒、定、慧,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,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。


无论是朋友们鲜活的成长路,还是典籍中的谆谆教诲,都告诉我们,一个人,不过分专注外物,心才会达到静定,这就是戒的意义。


心清静、意清静,智慧刹那涌现。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